《八万四千问》笔记摘抄
《八万四千问》
目录
认识佛教
如果万能力量有那样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也有慈悲。为什么他还让我们痛苦?他不是慈悲的吗? 因为有能力,他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应该坐视我们的痛苦。
万能力量的创造者是人自己的心识一 就是前面我提到的这个心识。因为我们的心识相信万能的力量创造了我们,于是我们认为上帝存在。所以其实是我们创造了上帝,然后再把创造我们这件事归功于他。
那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相信一切都依赖其他人控制, 而不在自己掌握;而那些只相信物质主义的人相信一切 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两种误解都会导致痛苦。
所以,他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主义的游戏永远无法真正地根除不安全感。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因为不知为何 我们有种盲目的概念——有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表面上看,这或许暂时看上去是真 的,但是如果你太过屈从于物质的诱惑,意味着你的信心 是建立在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变化的事物之上。
与此同时,我也禁不住想, 只要现代中国人仍然把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过去的成就 之上,就表明事实上他们可能有严重的自卑感。
比如“皈依法”意味着皈依 诸如“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这样 的真理,他们可能感觉是被解放了,而不是被某种行为 准则或者某个俱乐部的礼制所束缚了。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明白,如果不接受这些真理并且 也不皈依它们,就会盲目地相信很多的事物是恒常不变的, 这终将把自己引向痛苦。例如,如果你皈依了 “我们出生 了,因而必将死亡”这样的真理,那么我想,即便是你吃 饭、购物,甚至和别人聊天的方式都会不一样
科学的定义是: “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 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 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 •〞
佛教徒相信事物从不随机出现,而是总有着各自的 因缘,这也肯定就是所谓当代科学世界的核心方法。
关于因果与轮回
延续感是彻底的幻觉,然而却是非常有力量的幻觉。
我们把橘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而不是依存于橘子树、阳光、土壞、采摘者等一系列因 缘的存在。在我们的经验中,橘子好像是永恒的实体, 而不是一个会腐败发霉,或者会和唾液混合在一起被消 化掉,然后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的暂时存在的现象。所 以,基本上你对于那个叫做橘子的现象有着错误的概念, 而那就是产生轮回痛苦的核心的错觉。
一 旦你有了 “橘子是整体的、独立的和永恒的存在”这种 错觉,下一支缘起就会生起。那个错觉让你产生诸如渴 求橘子、希望得到橘子、害怕得不到橘子等情绪,以及 尝试得到橘子的行为。所有这些把你带向橘子的生,橘 子的生转而把你带向橘子的死。
所以佛教徒不会同意,是某个人或某种超自然的因 设计了命运,并且在很早以前就事先确定了结果。事实上, 你有能力去拥有你想要的那种命运,这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可以说,因缘既是自由意志又是命运,但是在这里, 命运应该理解为某些我们以前创造的因缘的结果,而不 是被我们控制之外的力量所提前决定的。
首先,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正过着很好的生活, 因为那只是一种表象 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不管怎 样,什么是活得好而成功?是有权力吗?
所以成功、富裕、权力以及“好的生活”的定义是 如此相对。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财富是好东西。如果 用于创造真正的利益,财富可以是好的。但财富也可能 带来很大的麻烦一 - 有多少人为财富而产生致命的争 执?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去世以后为了遗产而相互争斗? 有多少国家为了石油而发动了战争?财富导致了如此多 的问题。
因为有的时候,这 些成功而优秀的性格品质可能成为危险的歧途,最终变 成生活的目的,而使我们背离了悟真理的更高目标
广 义来讲,幸福和控制有着如此大的关系 当我们的生 活在掌控之中,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感觉自己需要依赖某个人,这本质上让我们觉得对 自己或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权,这往往不是一种幸福的 处境。
大多数时候我们盲目地、毫无理由地希望得到我们想要 的结果,因此注定在得不到时感到失望和压力。
佛陀说,他无法拭去他人的苦痛,也无法与他人分 享自己的解脱,这完全由个人的努力决定。
关于修心和修行
这些都证明心是可被训练的,而且这可以应用于我们 的烦恼、我们关于朋友和敌人的观念,以及其他概念。所 以我们的嗔恨、僵硬的心识、 关于敌人的概念等等,都是 训练的副产品。我们被训练成易怒和猜忌的,这是我们如 此擅长此道的原因。所以,这些训练和倾向当然也能够被 翻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仁爱、善良而慈悲。
发愿的精神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渴望,这 当然是人类最强大的习性之一。
甚至佛教修行的道也是一种习性——一种新的 被引导的、被监控的习性,用于对治旧的习性,因为我 们知道旧的习性带给我们问题。
理智上我们知道珍爱自我是不好的,即使在世俗世界, 自私的人也被认为是不好的。
在过去,放生的动机纯粹是为拯救将要被杀害 的众生。
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什么是现实?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拥有的 观 念、财产、朋友、家庭、关系,这些是现实吗?这些是 永恒的吗?这些是确定的吗?从佛法的角度,它们不是。 它们永远都在变化,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当我们皈依佛时,我们正在从这一幻觉中逃离。 我们得从承认自己有某些被政府、家庭和文化强加的特 定的幻觉与衡量标准开始。特别是在这个物质主义的年 代,我们以拥有多少来衡量自己、来被衡量,完全忘了 自己真正是谁。结果是我们变得如此无聊、老套,所有 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虚幻的目标。
我们衡量自己有多么特别的方式是,谁有最快的 跑车,或者谁有最多的财富和最高的权力。
相比之下,皈依佛基本上是意味着接受真实的自己, 并把我们的本性看作佛。
我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我想要的 或者不想要的,所有这些我最终都不会表达,因为有些来自社会的压力,要我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
所以我们曾经喜爱过现在不再 喜爱的,现在也喜爱着一些过去未曾喜爱的;同样,现在我们所喜爱的,或许将来不会再喜爱。
另一方面,如果享受是拥有简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 足够的食物、居所,或者一个伴侣,那么佛教不是一定 要你放弃那些。为了修行佛法,你不必放弃任何真正的 享受。事实上,是精神之道让你更加享受生活。它甚至 致你如何庄重地、怡到好处地以及经济地享受更多。
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出;离呢?当 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安的一面,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 那一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传统观念上,烦恼是一个在错误的感知或错误的理 解基础之上的心理因素 基本上就是,看到无常的事 物却视之为永恒;
当我们说“我”,即使我们对于自己说的是谁非常自信, 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意识到,我们真的无法精确定位我们 说的是什么。因为 “自我”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 们努力用很多方式来证明我们自己和“自我”的存在 通过变得时尚、有教养、强壮,或者有时甚至是虚弱。
在一个像中国那样 的传统社会里,心理学可能也正变得越来越有用,因为 中国人在追还现代财富的过程中正在忘掉自己古老的价 值,例如需家的伦理、神圣的寺庙、隐士的传统等。
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幸福,甚至挠 青春痘也包括在内,只是一旦做过了头,就变成了痛苦。 长青春痘不是好事,但是挠一挠能带给你某种快乐和满 足感。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人会因为挠青春痘可以体验 某种快乐而喜欢长青春痘。
精通佛法最好的征象就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 的征象是没什么烦恼 不会激动或愤怒。
乘
佛陀教导出家僧侣,在托钵化缘的 时候,无论别人供养的是什么都必须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你或许会看到上座部的僧侣接受肉食。佛陀不是在开许吃肉,而仅仅是说 僧侣们在化缘时不应该有所选择。
佛陀说你不应该选择,因为选择是在做一个 判断以及表达一种偏好,是一种二元的思维。
佛陀所有教法的终极目标是粉碎二元的 自我,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教法鼓励我们保留二元分 别的心识。
你很渴,我们知道你的渴需要通过喝水来解除,但 是我们遇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你不相信水确实是水。 所以我们只得骗你喝,把水说成牛奶、蜂蜜、橙汁或者 其他什么。我们给水染色,让它看上去更有吸引力,然 后我们才能让你喝。这个过程需要些时间,因为我们必 须榨柠檬汁、给水染色、做上不同的标记,并说服你接 受它的好处,等等。但是如果你有能力看到水就直接接受它是水,那么工作就完成了,你直接喝就行了。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成功不能以完成的工作来衡量,而应该 用是否以正确的动机开始来衡量。
什么是正确的动机?基本上,正确的动机是以自私 心的减少和利他心的增加来衡量的。
这是一个例子,说明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比有 限的语言和工具更能描绘我们的体验。我相信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这些。
或许在新年或者某个人的生日那天你不愿意讨论死亡,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死亡被视为一件不幸的事。然而 它之所以被视为不幸,部分是因为我们不想失去自己拥 有的,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回避谈论这种确定要发生的事, 同时也是在回避不为自己所知的事。
正如米拉日巴所说,“如果当我生病时,没人 问我怎样了;当我死去时,也没人因此而哭泣;如果我 能在一个与世隔绝之地死去,那么我,米拉日巴, 一生 的愿望就实现了。”这是他的道歌。
因此,死亡是个我们一点儿也不熟悉的区域,与我 们现在所处之地完全不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通信 地址、微信号、电子邮箱、银行账号、电话号码、公民 身份,所有的参照物和方向——这一切都将停止。你带 不走任何能够提醒你自己是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