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雀静》观感笔记
“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在纷扰的下班之后,脑袋已经找不到放松的方法。这个时候,有人邀请你去坐在马路上发呆,看着某个商店的角落,你去吗?”
“看角落吗,就只是看吗。”
“对的,发呆,就发呆。”
……
…
..
并没有如大家影评所说的,关注导演“有关人性”的表达。纯粹的,影像上的,情节上的,我很喜欢这部发呆的电影。
可以说,全程都是在发呆。可能看了这个镜头,上个镜头发生什么事,就会全忘了。
画面色彩自然,风格舒适。画面构成舒适。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的参考。
整片更像是一部散文诗合集,一部发呆漫游者的视角记录。
通篇都是固定镜头,每个镜头又是超过一分钟的调度和发展,这种结构下,会更偏向于展现人物的自然动作,而不是刻意的导演引导调度。
我们创造、记录生活,试图改变生活的无聊。剧中人物是我们每个人,相对于无聊,更像是麻木。但是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一切并不无聊。
我很难想象在现在生活的这个城市,看到一家咖啡店里的人这样慢慢悠悠地做事情,出于一种眼睛无高光面如死灰的生活态度。
“今天是哪一天,这不可能靠感觉获知,
这得靠持续的记录,如果你不能持续记录,那么混乱将会随之而来。
其实我们就像那只猴子,或者那只树杈上的鸽子,
我们在努力的靠一系列的生活经历试图去感知些什么,
但不把这些感知标记出来了,我们依旧什么经验都没有得到,
我们依旧是那只猴子,
生活依旧百无聊赖。”
(豆瓣用户@亵渎电影)
这样的节奏,窥探着世界的万物。下班后一个人的盒饭,在漆黑的房间里,感受到窗外似乎有一个摄像机,安安静静地摆在那里。开机与否并不重要。
自己会下意识感觉是一个演员,扭头看向摄像机,然后发呆,然后继续吃盒饭。
这像上帝的电视节目。
这一切都不像假的。但又都是假的。
不想去思考存在,发呆替代了存在本身。
于是再说回那些一直在讨论这部电影关于“人性”、“阴郁”、“黑色幽默”和“哲学沉思”。
跟看宫崎骏的电影相反,观影过程里,我放弃了对于这些抽象和深意的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对于影片本身节奏的喜欢。
如果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场脑内符号的狂欢派对,那《寒枝雀静》只是一场穿越无人区的寂寞旅途。
注定是一部给特定人群看的电影,很难有中间地带。